对于今天英国的许多学生来说,决定是不是去上大学已经不仅仅关乎抱负与渴望,能不能上得起也是他们做出决定的重要因素。

过去,英国的学生可以申请大学,并且确信即使自己来自低收入家庭,学费和一部分生活费也可以由当地的政府部门拨款发放津贴解决。大学教育,从学费角度而言是对所有学生开放的,因此踏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也逐年增多。

遗憾的是,那些日子一去不复返了。转折点发生在1998年,工党政府开始推行每年需缴1,000英镑大学学费的政策,并且不再向学生发放生活津贴,而是让他们通过需要偿还的学生贷款来解决生活费问题。只有来自最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才有资格得到补助。这类政策一旦推行就会愈演愈烈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学费的上限也水涨船高,尽管来自苏格兰、北爱尔兰和威尔士的一些学生仍然够资格申请不同程度的补贴,但到了2009/10年度,英格兰的学生通常都要面临每年超过3,000英镑的学费支出。

但是更大的巨变还没有到来。到了2011年,政府宣布从2012年起,允许大学收取高至9,000英镑/年的学费。尽管政府为这一做法找的说辞是研究生可以在每年收入21,000英镑以前,不必偿还学生贷款,但这个消息还是触发了众怒。一些学生认为这种政策很不公平,会令他们刚刚开始工作就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,还有学生认为这一政策会在加剧大学期间学生间的阶级分化现象。

这些观点也在大学申请人数上反映了出来,到2012年1月,英国申请大学的人数下降了22,000人。英国高等教育大臣大卫•威列茨支持政府提高学费的决定,并称他们不会“把大学财政建立在学生可以付得起的基础上”,而是要全力促进大学“对于教学质量的关注”。